2025年全市重点实施民生、产业、幸福“三大水利”共13小类53项水利工程,其中续建项目22项,新建项目31项,年度计划完成水利投资58.07亿元。截至3月底,已完成水利投资8.38亿元,其中淮河入海水道、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、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工程等省水利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.79亿元。
一是坚持高位推动,构建水利建设强大合力。年度完成投资呈阶梯式突破。自2011年起已连续14年保持30亿元以上高位运行,2023年首次突破40亿大关,2024年年度完成投资再创新高,首次超70亿元。向上争取资金持续快速增长。2024年向上争取资金76.91亿元,较2023年46.08亿元增长66.91%,较2022年22.39亿元243.50%,连续3年保持全市向上争取资金总量第一。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获批资金量全省第二。2025年持续向上争取资金。
二是强化项目谋划,夯实水利发展长远根基。规划成果丰硕提供立项支撑。提前启动“十五五”水利发展规划调研,储备水利项目投资预计达768亿元,约“十四五”期间项目投资总量的3倍;《淮安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》《淮安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》《淮安市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》获市政府批复,夯实水利规划支撑。
三是狠抓工程建设,提升水利设施保障能力。重大项目落地体现淮安速度。治淮史上投资最大的防洪单项工程—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于7月30日正式开工,通过跨部门并联作业,同步处理立项审批、初步设计等事项,创造了二期工程7月22日批复、7月30日开工的淮安速度。工期7年,开工3年,累计完成投资超60%。洪泽湖环湖公路实现全线贯通。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、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、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。
四是创新建管机制,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。建设管理机制举措有力。县级专职项目法人实现“零突破”,全市7个县区已成立5个专职项目法人;工程建设管理规范有序。落实质量安全专项监管“四全五统”机制,推行“三联单”工作模式,强抓全过程管控。对水利重点工程开展质量通病治理及质量飞检。紧盯隐患排查整治、紧盯项目专项监管、紧盯竣工验收任务、紧盯招标投标管理。智慧工地实现“一屏掌控”。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打造智慧工地平台,强化对施工现场的监管。集成人员考勤、农民工工资发放、视频监控、会议系统、档案管理、质量管控、安全管理等模块,实现重大项目“一屏掌控”。